按:2023年9月7日,市政协五届十一次常委会议暨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资政会上作为大会口头发言。
当前,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新风口,正在重构国内汽车产业格局。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布局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现已落户比亚迪、奇瑞、大众、蔚来、江淮等7家整车企业,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形成“合肥—芜湖”双核布局。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聚合力强,对于池州变道提速、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位推动。年产6万台出口新能源专用车等项目相继落户,在整车制造、轻量化材料、动力电池、汽车电子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未来在轻量合金材料方面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应当看到,我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善、整体规模小、头部企业少、要素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此,要及时调优高端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主抓手,开发园区为主平台,培育宝镁头部企业为主目标,打造镁铝合金产业链和供应链为突破口,全要素保障为主支撑,在园区形成半导体基地、新能源车轻量合金材料供给基地双轮驱动的格局,为实现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产业支撑。
一、集聚发展,优化链群布局。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发展原则和“材料-部件-整车”的发展思路,综合考虑项目配套和产业承载能力,围绕汽车轻量化、汽车电子和动力电池协调布局、补链强链,培育龙头、打造集群,努力形成1.5小时产业圈。建议以青阳县经开区为主体,充分发挥宝镁轻合金项目牵引力强的优势,以宝镁为“链主”企业,结合年产800万件镁合金汽车及电动车部件等项目,进一步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及构件生产基地。以市经开区为主体,以IGBT等车规级半导体和车载新型显示为重点,建成全省车规级芯片和车载显示材料生产制造基地,着力打造汽车电子细分产业集群。依托池州高新区西恩20万吨锂电池回收及综合利用、骏智机电动力电池顶盖、祥昇锂电池电极柱、金伯特年产1亿瓦时半导体动力电池、龙淼年产4亿AH锂离子电池及大渡口经开区天道锂电新材料、集中区安安铝业动力电池负极等项目,进一步招群引链,吸引正极、隔膜、结构件等配套企业,打造动力电池细分产业集群。
二、开放发展,打造共享平台。充分依托长三角区位、人才、技术等优势,着力搭建“政产学研金”高度融合的技术开发平台。依托现有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等,融合建设车用新材料、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等技术开发、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和测试等专业服务。组建整车及配套企业、研究机构、高职院校、智库专家等参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建立区域高效协同机制,在更广范围内促进各类科技资源整合,推进关键环节联合攻关,促进企业合作。要充分发挥北京中关村、上海松江、张江国创等“科创飞地”作用,大力推行“研发在外、生产在池”的“飞地+基地”模式,重点建设“池州市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研究院”,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
三、统筹发展,优化配套保障。目前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大渡口经开区等工业用地指标均较为紧张,建议进一步加强用地指标统筹,优先供给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切实加强低效资产清理工作,通过破产重组、重整整合、市场化收购及闲置用地处置等方式扩容增容。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园区主责、企业主体、院校主阵地”的原则,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要用足用好人才政策,“刚柔并济”吸引领军人才、高端人才,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国资平台的资本招商作用,利用产业基金等资本工具,按照“市级母基金+细分产业子基金”模式,加快设立投资主体多元的专项基金,科学设定资金拼盘、股权架构和返投比例等关键要素,发挥基金乘数效应,做好项目招商和要素支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