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池州民盟 > 参政议政 > 大会发言

创新文旅融合动能 提升文旅发展品质

吴敏
来源:池州民盟| 发布时间:2025-02-06| 浏览次数:

按:2025年1月12日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代表民盟池州市基层委员会作大会口头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我市生态优、文化厚,优势独特,却受困于“文与旅”深度融合不够,亟需精准分析症结所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症结表现在:

一是文化挖掘“碎片化”。我市有诗、民俗、红色等丰富文化资源,然而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并转化为旅游产品研究不足。北上抗日先遣队、黎痕东进、牯牛降红军墙、七都红军总部医院、陵阳突围等红色文化挖掘没有形成整体、连点成线;孝肃街、包公井、忠廉堂等廉政文化研究浅尝辄止;秋浦河流淌着的诗文化仍只存于字里行间,没有具象化,也没打造成旅游IP景点,难以让外地游客感知池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是旅游产品“同质化”。我市旅游产品目前主要集中在观光游层面,还是“门票经济”。具有池州特色的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石台目连戏等都仅限于节假日一般表演中,没有通过文化创意等载体形成市场化旅游产品。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我市接待游客7240万人次,同比增长7%,但整体旅游消费结构仍偏向低端,消费带动效应有限,难以满足高端游客深度文化需求。

三是文旅融合“浅表化”。文旅融合机制较为单一,文化元素的植入主要停留在表面,未深入旅游肌理,难以有效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文旅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不足,四大旅游片区融合浅表化。如,环九华山片区与主城区在客源互送、资源共享等方面协作割裂,未能形成有效合力。管理体制僵化、政策协调不力和人才匮乏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影响了文旅产业项目推进速度和整体旅游形象提升。为此建议:

一、文化为基,勾勒文旅融合新貌。一是进行文化脉络梳理。组织专业团队深挖池州各类文化,以历史脉络、地域分布等维度绘制成“池州文化地图”,精准标注诗文化景点、傩文化村落等,依循此图规划线路,一站式触摸文化演变轨迹。二是打造主题文化片区。围绕核心文化深度雕琢,如沿秋浦河建“诗韵秋浦文化带”,沿岸修复古迹,设置诗文化沉浸式体验园,重现李白创作灵感场景;九华山周边村落开发集禅修、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禅意民俗生活圈”。三是多元拓展“旅游+”。依托地质公园开设地质科普营,依托古村落建立徽派建筑研习所,推行“旅游+研学”;打造环平天湖自行车道、举办马拉松赛事,推行“旅游+体育”,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拉动文化消费。

二、科技助力,IP点亮创新之路。一是破时空局限促升级。借助AR、VR等,让池州历史场景“复活”,如秋浦河李白吟诗、傩戏舞台全息投影、虚拟导游带游客探秘小众地,增加互动趣味。二是塑文化IP提形象。围绕九华山片区塑造“禅意生活体验”IP,打造禅修度假、素食文化、禅艺创作等产品;以杏花村为核心塑造“诗意栖居”IP,搭配田园文创市集,开发诗词研学游,借助IP凝聚品牌力、燃放消费欲。

三、协同创新,汇聚文旅发展合力。一是建高效协同机制。组建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资源调配与政策落地,以定期联席会议为抓手,及时破解部门协作难题,确保各项工作无缝对接。设立专项文旅资金,紧盯创意新颖、融合成效显著的项目精准滴灌,充分激活跨部门、跨产业合作潜能,为文旅进阶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搭文旅产业联盟。积极推动企业携手结盟,精心敲定合作章程,严密规范利益分配、客源互享规则。利用“景+宿”套票实现景区与酒店互利共赢;让旅行社深度参与景区策划,凭借客源量获得政策倾斜红利。同步搭建跨界人才交流平台,常态化开展培训交流,加速文旅人才柔性流动,促使行业竞争力稳步攀升。

四、龙头引领,绘制文旅崭新蓝图。一是抓资源整合筑全域网络。大力整合景区景点,瓦解“孤岛”格局,均衡客流分布。如发挥九华股份雄厚资本与专业团队优势,引流核心客源至周边小众点及康养基地,深挖本土文化富矿,迭代创新文旅产品,细织全域旅游网。二是重品牌推广扩国际影响。全方位整合宣传资源,借全媒体矩阵强力推出醒目统一的池州文旅品牌,周期性操办文旅峰会,强力黏合产业链各环节,驱动高效协同,“抱团出海”为池州文旅发展蓄强劲动能。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同盟池州市基层委员会 电话:0566-2030150
admin@czsm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