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池州民盟 > 参政议政 > 大会发言

关于活化非遗资源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建议

钱红芳
来源:池州民盟| 发布时间:2025-02-07| 浏览次数:

按:贵池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钱红芳代表民盟贵池总支作大会口头发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如今,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形态已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旅游+”潜力巨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可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吸引力。贵池不仅山水秀美,还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涵盖了传统戏曲、舞蹈、音乐、手工艺等多个领域。其中有国家级的池州傩戏、省级的贵池民歌、市级的乌石手狮舞、县级的黄梅戏等二十多个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目前,贵池区“旅游+非遗”融合发展已初见成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非遗名录体系;通过实施“名师带徒”工程、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措施,加强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序;创建“傩小王”“傩小仙”非遗文创产品;举办了一系列非遗文化旅游节、体验活动等,吸引游客体验非遗文化,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非遗在活化利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传承困难、专业队伍薄弱,创新不够,融合不深,宣传不新;政策及资金保障不足等。为此,建议做到“五个强化”。

一、强化人才为基,弘扬新时代乡村工匠精神。一是完善政策措施细化非遗保护政策条款,清晰界定非遗传承人的法律地位、权益保障及责任范围,增加资金支持,优化其生活与工作环境,提升其社会尊崇度。二是壮大传承主动脉。将非遗打造成改善传承人生产生活现状的重要渠道;构建立体化师徒制,为年轻人返乡参与非遗创作提供教育体系保障;推动非遗传承人职业化发展,建立傩戏等代表性传承项目专家库和传承人职称评定制度,开展传承人研习研修培训。三是畅通培育小血管。打造兴趣班,将非遗发展为爱好,融入生活、陶冶情操。如孩子们在培养艺术修养时,也可以学棠溪木雕,享受雕刻乐趣。

二、强化创新为要,文化“出圈”让景区见人见物见生活。一是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巧妙运用跨界元素,将非遗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增加情景剧、文艺展演等新业态,打造好看、好玩的文旅融合新场景,以非遗创新旅游体验,以旅游活化非遗资源,“历史记忆”转变为“现代经济”。二是创新文创产品。融合文艺性与实用性打造特色非遗产品和文创产品,将非遗变为游客看得见带得走的记忆,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增强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创新展现形式。利用节假日或纪念日,组织非遗展演、文化节等活动,结合域内其他旅游资源,同步完善旅游全要素,打造精品一日游等,如拉满梅街一带正月“请傩神”的氛围感,打出“看傩戏,人生无难事”理念,吸引周边游客来傩乡过年,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四是开拓精品线路以央广《跟着书本去旅行》为牵引,深挖非遗背后故事,以多重手法进行艺术再现,如随口哼唱的贵池民歌所体现的农耕文化、实用性很强的里山武术救济百姓之义等,开拓精品线路,在旅游点设置非遗展示与体验区,让游客亲身探究贵池文化,打响非遗艺术品牌。

三、强化产业为链,供需协同激活非遗+旅游的双向奔赴。一是稳定供应链。通过“非遗+”的方式,延伸非遗特色全产业链条,畅通高溢价设计端、打造全要素流通链。二是畅通需求链。充分激发非遗消费市场活力,推动非遗出村、破圈、进城,构建“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整体优化路径,使非遗文化突破空间限制,走出贵池走向世界。三是城乡建设赋能。结合乡村建设,构建新型非遗社区系统,通过非遗社区景区化和非遗景区社区化,使传统的非遗文旅目的地具备景村共融、主客共享的功能;构建城市非遗展示空间,使非遗文化能够在城市“留下来”。例如九华天池傩仙镇集傩文化展示、主题旅游、民俗表演、活动市集、休闲度假于一体,将傩与仙侠等元素结合,走出了一条非遗+特色小镇、非遗进景区的传统傩创新普世化的道路。

四、强化数字为媒,赋予文旅产业新的时代坐标。一是数字创新发展。利用数字技术将非遗进行转换、再现与复原,让“凝滞的文化”踏着时代浪潮不断向前。去年爆火的《黑神话:悟空》就是利用先进的3D渲染技术,将文化元素以更加细腻、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二是构建数字化平台。建立详尽的非遗数据库,运用AR、VR、5G、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重现非遗传承的生活情境和制造过程,构筑沉浸式综合体验平台,让非遗技艺由口口相传变成可读可看;三是打造宣传矩阵。协同多媒体平台与新营销手段,搭建传播网络,改变非遗文化流量低、曝光少的现状。如借鉴九华山旅游推荐模式打造“贵池小孟”直播团队,实现“打卡式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变。

五、强化政策为帆,推动非遗文化再繁荣。一是加强传承保障。要健全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制度,在尊重传承人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基础上,加强传承的规范性,保障非遗的本真性。二是加强资金保障。推动公共财政资金、金融政策倾斜,鼓励民间资本投向非遗,提高非遗创新利用的政策灵活性。三是加强活动保障。积极参与国内外非遗展览、交流会,展示贵池非遗文化成果,提升国际知名度;积极参加各层级职业技能竞赛、展示等,让非遗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殷切嘱托,厚爱如山;巨大关怀,催人奋进。2025,收官之年!让我们牢记使命担当,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活化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点亮贵池特色文化新IP,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贡献贵池力量。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同盟池州市基层委员会 电话:0566-2030150
admin@czsm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