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贵池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刘文福代表区政协工会界别作大会书面发言。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新时代新阶段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贵池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把项目选址关、实施关、管护关等,优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明显。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建设、运营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为使高标准农田产生最大综合效益,须全局思维、系统谋划,共绘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一、一体谋划高标农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打破我区农业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发展“零星化”的桎梏,运用整体观、系统观,统筹协调多层级、多维度要素内容,坚持高标准规划,充分考虑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和时代发展的特征等,形成集中力量、一体设计、重点投入、综合开发。征求相关部门及民众的意见,做到设计科学、方案可行,确保设计规划与当地农业生产、农民需求一致,让高位规划成就高标准“稳产田”,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二、高标农田与和美乡村结合,注入乡村振兴新灵魂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也要让家门口的环境美起来。根据贵池圩区、丘陵、山区的不同特点,依据村庄定位,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通过统一设计、连片建设,逐步实现造一方良田、美一方家园。让绿意盎然的农田和干净整洁的村庄共同织就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画卷,让高标准“黄金田”,为和美乡村添彩,为乡村振兴赋魂。
三、高标农田须用养结合,积蓄乡村振兴内力
农用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影响人体健康。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体推进耕地质量提升方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运用施用商品有机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使用等方法,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有力解决耕地保护“缺动力”难题,提高农田综合产能,保障粮食绿色健康安全,让良田不但要种好还要养好,让高标准“绿色田”积蓄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四、全产业链谋划高标准农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产业链的前端,应纳入产业链统筹考虑、系统规划。创新试点“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模式,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同步配套产业建设,形成“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一体化建设模式。将高标准农田作为平台,与现代种养、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流通等配套产业紧密衔接,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强化产业链。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大田托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促进人、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降低各环节生产成本,实现经营主体间的互利共赢。二是数字赋能,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健全育、产、购、储、加、销链条,运用食品加工、冷链物流、关联服务等产业技术,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让高标准“致富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五、高标准农田与文旅融合,迸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高标准农田与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通过统一规划、创新性的项目和活动,将农田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农村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优先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特色产业等方面的挖掘与展示,并针对性的补充完善文旅产业的设施配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主基调,探索“一镇(街)一特”“一村一品”农文旅融合模式。一是生态景观建设与休闲观光融合。通过建设生态景观,促进农业节本增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等“农业+”新型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大米到卖风景、卖体验、卖文化的价值蝶变,让农田、乡村产生多重价值。二是研学教育与文化传承融合。创设“研学中心”,讲好稻田文化故事,吸引研学团队,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方式增加农田的文化附加值。三是直播销售与农产品营销融合。通过直播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融合。在项目示范带动下,围绕绿色农田经营管理,积极盘活村庄闲置用地和闲置农房,发展民宿、餐馆、超市等,新增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让高标准“文化田”迸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各位领导、各位委员,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决胜之年,决胜之年,让我们把握现代农业的机遇,以绿色、科技、质量、融合赢得未来,共筑农业产业新篇章;决胜之年,让我们谋细谋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良策,不断丰富建设内容,完美展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共生的农业现代化新面貌;决胜之年,让我们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打造产业振兴“兴旺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