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池州民盟 > 参政议政 > 委员提案

关于丰富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多元化旅游业态的建议

李玮玮
来源:池州民盟| 发布时间:2025-02-07| 浏览次数:

按:贵池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李玮玮以个人名义提交,作为大会书面发言。

杏花村自然景观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清明》一诗更是让她声名远播。这些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分析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业态的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问题。

1、“四季分明”,淡旺季明显。杏花村景区目前以传统观光为主,景区建设风格为徽派江南水乡风貌,季节淡旺季明显。虽然拥有四季花卉观赏,但仍以春季杏花开时最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其他季节则相对冷清。景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自然景观和季节性活动,缺乏全年性的深度体验项目。

2、游览体验针对性不强。景区在游览体验上,以观光为主,仅配备民宿、餐饮、杏博馆、渔博馆等基础内容,虽有龙舟赛、马拉松等节庆活动,但整体可玩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客群项目打造,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3、景区的整体形象亟待更新与维护。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作为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在整体建设上建筑稍显落寞,绿化缺失维护,运营管理不足,缺乏“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意境。

为此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业态创新与升级的几点建议:

1、整体思路上,白天“杏花村”,晚上“欲断魂”。 白天好看好拍,晚上好吃好玩。白天满足游客对江南绝美杏花村的想象,做美做精景观。晚上通过沉浸式演出、美酒、美食引客留客,打造一汪水上看水秀,一壶美酒品杏花的意境。

通过引入“深度游”和“主题游”等新型旅游模式强化独具魅力的杏花村文化 IP,打造六个一的杏花村——“赏一片杏花林, 品一杯杏花饮, 吟一首杏花诗,看一场杏福秀,住一晚杏福居,收一份杏福礼”。转化成现象级文化新爆点、新场景、新产业,延展吃住行、游购娱新消费场景,实现 4.0 活态演绎活态传承,助力杏花村实现2.0 到4.0跨越式发展。

2、业态提升上,一个“基石”筑建文化内涵。围绕一个基石——“体验”, 塑造产品差异性,构建核心壁垒。打造不一样的杏花村,营造真正文化效益。

建议通过定期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杏花节、诗词大会、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杏花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杜牧的《清明》诗、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将这些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线上开通“杏花村夜话”系列讲座,邀请文化学者和历史专家,以互动式讲座的形式,让更多的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杏花村的历史与文化。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如“杏花村诗意之旅”、“古建筑探秘之旅”等,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不同的文化魅力。

3、产业发展上,深度融合农文旅,一二三产齐发力。围绕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打造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样板。

建议立足我区现有的农业特色产品如鳜鱼、茶叶、西山焦枣、乌沙小花生等,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链条。

结合罗城文旅的梨树开园节、殷汇旧溪的油菜花节等一批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节庆活动,联动推出果园采摘、农耕文化体验等绿色农业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依托杏花村的文化底蕴,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纪念品等,同时举办文化演艺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4、投入与管理上,规划重于细节和长远发展。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才能确保各项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议引入先进地区第三方运营企业,专业构建文旅全产业平台,助推区域发展。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横一村的发展模式,引入浙江铭扬文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入驻运营,通过量身定做,将退林还耕1700多亩“非粮化”农田中1400多棵百年柿子树的果园,实行“迁苗革命”,新建杮园供游客观赏。在农田配套沟渠上架设轨道就变成了稻田小火车等。2021年“十一”试营业以来,两年时间横一村已累计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2023年成功承办全国千万工程现场会。村集体收入更是翻番10倍,从2019年五十多万元,提升到了2023年的557.77万元,实现了“资源变资金”的两山转化目标

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业态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与专业团队合作,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杏花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旅游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趋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运营,确保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同盟池州市基层委员会 电话:0566-2030150
admin@czsmm.gov.cn